大乘起信论译文-佛经译文

《大乘起信论》文言(一)

我以生命皈依那止境十方的,

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

其身业殊胜于色法安闲无碍,

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

那一望无垠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无量妙性积德行善之如来藏!

还有那些照实修行的贤圣僧!

为了利益有缘众生而造此论,

令其去除疑问放弃邪见执着;

并建议大乘佛法的实在决心,

佛陀正觉的种子将不断撒播。

泛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协助众生建议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榜首、缘由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说分;第四、修行决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榜首、缘由分

首先讲说榜首缘由分。

问:“因为什么样的缘由,要造这部论呢?”

回答说:“造这部论的缘由有八种,哪八种呢?榜首、缘由总相。便是为了让有缘众生,能够远离全部苦,得到终究的安泰。而不是为了寻求人人间的名闻利养,以及恭顺的原因。”

“第二、是为了解说如来教法傍边的底子教义,让全部众生都能够取得正确的了解,而不会发生错谬的原因。”

“第三、是为了让那些善根现已老练的众生,在大乘教法傍边能够成果菩萨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的实在决心的原因。”

“第四、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微少的众生,经过学习发心和各种修行,逐步老练决心的原因。”

“第五、是为了那些恶业众生而开示便利法门,让他们经过礼佛悔过等办法,而消除罪恶业障;然后维护他们的决心,使他们逐步远离愚痴和我慢,出离邪见之网的原因。”

“第六、是为了开示修习止观法门,以便对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过错的原因。”

“第七、是为了开示专注念佛求生净土的便利法门,以便那些怯弱众生,能够往生到净土傍边见佛闻法,得到决议不退的实在决心的原因。”

“第八、是为了开示大乘教法的殊胜利益,劝导众生勤勉修行的原因。”

“有以上这些缘由,所以要造这部论。”

问:“上述这些法义,在佛经傍边都现已具有,何必要从头讲说呢?”

回答说:“佛陀经教傍边,尽管现已具有这些法义;但因为众生的根机和修行的力气,各自不同,承受和悟解法义的缘由也千差万别。比方,如来在世的时分,众生的根机猛利,如来作为说法之人,其身口意三业也极为殊胜。所以,世尊满意的法音,一经讲演,各类众生都能够相等地得到悟解。这种情况下,就不用造论了。”

“在如来灭度今后,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气广学多闻,然后得到悟解;”

“也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气,经过少数的听闻经教,就能够取得广阔的悟解;”

“或许有的众生,才智的根器比较愚钝,需求借助于具体渊博的论著,才能够取得悟解;”

“还有一些众生,因为广阔的经论,文字内容太多而烦恼,心中期望经过修持少数的文字,而包含大都法义,终究达到悟解。”

“鉴于上述缘由,这一部论,便是为了从整体上,归纳如来广阔深妙教法傍边无量无边法义的原因而作。为了终究一类众生的原因,应当讲说此论。”

第二、立义分

前文讲说缘由分结束,持续讲说立义分,建立大乘正义。

“所谓大乘,从整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那两个方面呢?榜首是法;第二是法义。”

“这儿所说的法,其实便是全部众生所共有的心。这个心现已包含了全部人间法和出人间法。依赖于这个心,才能够闪现大乘的实在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的真如相,就闪现了大乘之体;这个心的生灭缘由相,能够闪现大乘本具的体、相、用三大的原因。”

“这儿所说的法义,共有三种。哪三种呢?榜首、体大,便是说全部万法相等具有真如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不同的原因。”

“第二、相大,便是说如来藏傍边,满意具有无量无边自性积德行善的原因。”

“第三、用大,这个大乘心法,能够生起全部人间法和出人间法善因果的原因;它也是全部诸佛在原本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原因;乃至于全部菩萨,都是乘坐这个大乘心法抵达如来终究满意果地的原因。”

第三、解说分

前文讲说立义分结束,持续讲说解说分,解说大乘法义。

“解说大乘法义分为三个方面。那三个方面呢?榜首、闪现正义;第二、对治邪执;第三、别离发趣道相。”

榜首、闪现正义

“所谓的闪现正义,在这一个大乘心法傍边,能够分为两种法门。哪两种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它们别离能够总括容纳全部万法。其间的意义是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法门,没有办法相别离的原因。”

一、心真如门

“所谓的心真如门,也便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便是说心性历来不曾发生,也永久不会消亡。全部看似缤纷冗杂的各种事物,仅仅因为心中的梦想想法才闪现出了不同;假使能够脱离梦想想法的话,就没有了全部境地的姿态。因而,全部万法,从底子上来说,远离言语文字之相;远离虚伪姓名之相;远离心念别离之相。其本质终究相等;其赋性没有一点点生灭变异;其根源没有办法被损坏。全部的全部,全都仅仅专心算了,所以叫做真如。”

(问:“为什么全部法远离言语文字之相,远离姓名之相呢?)

答:“因为全部言语文字,以及姓名,都没有任何实在的内容。”

(问:“为什么全部法远离心念别离之相呢?)

答:“因为全部法仅仅跟着梦想想法而闪现,其赋性是了不行得的。”

(问:“假使言语姓名相和心念别离相都远离的话,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这儿所说的真如,没有任何容颜。”

(问:“已然现已远离姓名相,为什么还会有真如这个姓名呢?”

答:“这儿所说的真如,乃是言语文字的极致。仅仅借用文字,来除掉关于文字的执着算了,它也没有什么确认的姓名相。”

(问:“已然远离了姓名和言语之相,这个真如还能够远离吗?)

答:“这个真如之体没有什么可远离的,因为全部法都是真如的原因。”

(问:“是不是全部虚伪言语姓名都远离了今后,只建立真如这一个法呢?)

答:“真如也没有什么好建立的。因为全部法都和真如同体,没有任何不同。要知道,全部万法,逾越了言语文字,也逾越了心念别离,所以叫做真如。”

问:“假使像您所说,真如逾越了言语文字和心念别离的话。全部修行的众生们,应当怎样随顺这样的法义,然后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假使修行的人,能够知道全部万法,尽管能够便利言说;而实际上,却底子没有什么能说的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法。尽管能够因为全部法而生起想法,实际上,却底子没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没有什么可念的法。这就叫做随顺的办法。像这样随顺修行,一旦行到心体离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别的,这个专心真如傍边,依照言语文字的别离表述,含有两个方面的法义。哪两个方面呢?(一)照实空。因为全部妄念染法照实空的原因,所以能够闪现出终究实相。(二)照实不空。因为真如自体不生不灭,原本就满意具有种种无漏摆脱自性积德行善的原因。”

(一)照实空

“所谓的照实空,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专心与全部虚妄污染之法,历来就不相应的原因。也便是说,真如专心从底子上远离全部法之间的不同之相,因为底子就没有虚妄心念的原因。”

“应当知道,这个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非有相,非无相’;也不是‘亦有相,亦无相’。它远离有无四句的执着。”

“这个真如自性,与全部法之间,既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非一相,非异相’;也不是‘亦一相,亦异相’。它也远离一异四句的执着。”

“乃至于总说照实空的法义:便是因为全部众生有虚妄生灭心的原因,在念念别离傍边,与真如专心不相应,所以叫做照实空。假使远离了虚妄生灭心今后,在终究实相傍边,就没有什么能够空的了。”

(二)照实不空

“所谓的照实不空,前文现已显发出了空而无妄的真如法体;这个真如法体,当体便是真如专心。这个真如专心,它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且,本有的清净妙法在其间满意具足,所以叫做照实不空。可是,在这个不空傍边,也没有什么有相的实在之法能够得到;因为心体离念的境地难以想象,只要亲自证得,才能与真如专心相应的原因。”

二、心生灭门

“所谓的心生灭门,依赖于如来藏的原因,所以有了生灭心念(比方波澜依赖于海水而有)。尽管有了生灭心念,并不会损坏不生不灭的心体。这时,所谓的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姓名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意义,能够容纳全部法,也能够生起全部法。哪两种意义呢?(一)觉义;(二)不觉义。”

(一)觉义

“所谓的觉义,便是指在想法停息之际,原本离念的心体得以闪现。那个远离想法生灭相的原本心体,它相等于虚空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当地。所以,整个法界闪现为没有任何不同和敌对的一味诚心,这便是如来的相等法身。因为这个相等法身是众生原本就具有的,所以说全部众生原本醒悟,称之为本觉。”

“为什么呢?这个本觉的姓名和意义,是相关于始觉来说的。而这个始觉,所醒悟的便是本觉,本质是相同的。所谓的始觉,相关于心体离念的本觉来说,全部众生都在无明妄念傍边,所以有了众生的不觉;从不觉傍边修行,一旦心体离念,就叫做始觉。再进一步,把透彻心源的醒悟,叫做终究觉;而没有透彻心源的醒悟,叫做非终究觉。”

“其间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比方一般凡夫,发觉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恶念,能够中止后边的恶念,让它不再持续生起来。这尽管也叫做觉,但其实仍是不觉。”

“关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发心住以上的三贤位菩萨来说,他们能够察觉从别离念到执着念的改变;所以在他们的想法傍边,没有了执着取舍的变异之相。因为现已舍离了较粗的别离执着心念的原因,叫做类似觉。”

“关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能够觉知心念傍边的别离和敌对;所以,他们的想法现已没有了感染境地的住着之相。因为现已远离了别离心,这种较粗心念的原因,叫做随分觉。”

“关于菩萨地的止境,十地后心的菩萨来说,他们的三昧观行现已深化到了极点。终究一念观照,与无念心体相应,就会醒悟到心念的开始生起之相;所以,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开始的盲动。因为现已远离了心中最微细心念的原因,他们彻底照见了无念心性;一味诚心现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动;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终究觉。”

“因而,在佛经傍边说过,假使有众生能够调查无念之心的话,便是在趋向于佛陀的才智了。”

“别的,当心念生起来的时分,并没有一个开始的生起之相能够被知道。之所以说能够觉知想法开始的生起之相,所指的便是无念境地,无念之心便是终究觉。因而,全部众生,都不能叫做醒悟。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一向念念相续,历来也不曾脱离生灭的想法,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假使能够得入无念境地的话,就会觉知心念傍边的生、住、异、灭四相。因为无念诚心相等不变异的原因,所以底子就没有始觉和本觉的差异。因为生、住、异、灭四相,在无念诚心傍边一起而有;假如脱离无念心体的话,这四相就都没有了独立的自体,所以它们原本便是相等的,同是真如专心的原因。”

“别的,在修行的进程傍边,跟着修行者的心逐步转染还净,本觉向内熏习,就会生起两种积德行善相。这两种积德行善相都以本觉为体,所以与本觉不会别离。哪两种积德行善相呢?一是智净相;二是不思议业相。”

“所谓的智净相,便是指依赖于真如由内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内的熏修之力;依赖于这两种力气修行,一旦见到真如专心,就称为照实修行。此刻,修行者证入初地。从初地持续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证量现已十分精深,就会满意破除阿赖耶识傍边底子无明的要求。所以,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的阿赖耶识,就会被炸毁;一起,纤细的心念相续生起之相,也会被消除。这时,就会彻底闪现法身,原本的才智觉性纯洁现前。”

“其间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全部心识的生灭相续之相,都是无明。而无明傍边的这些生灭念,都是依赖于真如专心而生起的,所以,无明心相,历来也没有脱离过本觉心性。究其根源来说,无明心相是不行损坏的;就其生灭念来说,无明心相并非不行损坏。这就如同大海里边的海水相同,海水因为风而有动摇,水波之相与风动之相是无法分隔的。可是,水的赋性并不是动摇,假如风停了,水的动摇就会逐步消除。可是,水的湿润之性却不会被损坏。相同的道理,全部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为无明风吹的原因,才会有生灭念的动相。清净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它们也无法彻底分隔。可是,清净心的赋性并不是生灭盲动,假如无明消除了,生灭相续的想法就会消除。可是,原本的才智觉性却不会被损坏。”

“所谓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依赖于前面所说的智净相,就能够闪现出全部殊胜奇妙难以想象的境地。也便是所说的诸佛无量积德行善之相,它常住于才智觉性傍边,没有止境的时分。随顺着全部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天然发生相应,闪现出种种不思议的感应,使众生得到各种利益。”

“别的,关于本觉的体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整体来说,本觉体相与无限容纳的虚空相等无二;也如同一面没有边沿的纯洁的镜子那样,能够遍及闪现全部。”

“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呢?榜首、照实空镜。便是说本觉体性,原本就远离全部生灭心念,以及生灭心念所闪现的全部境地。仅仅真如专心,没有任何法能够闪现。原本湛然寂灭,了无对待,不是任何觉照法义的原因。”

“第二、因熏习镜。便是说本觉体性照实不空。全部人间的种种境地,都在其间闪现。本觉体性与所现的全部境地,没有表里和收支的不同。境地不现的时分,并没有失掉什么;境地闪现的时分,也不会损坏本觉体性。本觉与所现境地,都是常住专心;因为所谓的全部法,便是本觉实在体性的原因。别的,全部生灭染污之法,都不行以污染本觉体性。本觉才智之体如如不动,它满意具有全部无漏积德行善,能够向内熏习众生,作为众生醒悟之因的原因。”

“第三、法出离镜。便是说这个照实不空的本觉体性,逐步向内熏习,终究将使修行者,得以出离烦恼障(烦恼碍)和所知障(智碍);而且远离阿赖耶识傍边,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的和合之相。所以,就会闪现出本有的纯洁和光亮的原因。”

“第四、缘熏习镜。便是说全部圣者,依赖于前文的法出离镜的原因,本觉体性天然能够遍照全部众生的心;让他们建议修行,增加善根,乃至于随念示现种种利益的原因。”

(二)不觉义

(问:“原本觉性已然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遍及虚空,满意觉照全部。为什么还会有不觉呢?”)

答:“所谓的不觉义,是指全部众生,没有能够照实知道,全部的全部境地纯是真如专心的原因,遽然心动,而生起了想法。实际上,想法并没有独立的自相,它无法脱离本觉专心。就如同走失的人,因为对方向的错认,才会走失;假使脱离了方向的错认,就不会走失了。众生也是这样,因为对觉性的认知,所以才会利诱不觉;假使脱离了觉性的认知,就没有不觉了。”

(问:“怎样知道不觉原本便是真觉呢?)

答:“因为众生有不觉的梦想心的原因,因为梦想别离而能够闻名解义,所以,如来为众生讲说并指示本有的真觉之性。众生经过修行,假如脱离了不觉的梦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原本的真如专心。此刻,不只没有了不觉,也没有真觉的独立自相能够表述了。”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