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经论译文-佛经译文

十地经论 总序

自读首椤严,从此不尝人世渣滓味;

知道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固然,释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亮与美好,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境!惋惜释教经典因为卷帙千众多,古文艰涩,常使繁忙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向想编篡一套文言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愿望总算有了端倪,是年,佛光山在我国大陆广州市举行[文言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订名为《我国释教经典瑰宝》。后来几经群策群力,咱们决议其所出现的风格应该具有下列四项关键:

一启示思维:全套《我国释教经典瑰宝》合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征:

1前史含义的深远性

2我国文明的影响性

3人世释教的理念性

二通畅易懂:每册书均设有译文、原典、注释等单元,其间文句铺排力求流通通畅,措辞用字力求粗浅易懂,期使读者能一望而知,契入妙谛。

三、文简义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而且网罗重要的章句,介绍该经的精力地点,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瞭解,而且免于以偏概全之错误。

四、老少皆宜:《我国释教经典瑰宝》虽是文言佛典,但亦兼具粗浅文艺与学术价值,以到达老少皆宜、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阐明等章节,论述经文的年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释教前史和思维演变上的位置人物。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汗水结晶的百余册《我国释教经典瑰宝》也于此刻隆重推出,可谓含义特殊,论其成果,则有四点成果可与咱们一起共享:

一、释教史上的创始之举:民国以来的文言佛经翻译尽管许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散的研讨心得,因为缺少整体性的方案,读者也不易窥视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我国释教经典瑰宝》丛书打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作品,作有体系的收拾,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出色学者的集体创作:《我国释教经典瑰宝》丛书结合我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间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具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梵学的沟通互动:《我国释教经典瑰宝》撰述大部分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担任,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藉此联接两岸梵学,使有互动的缘由。编审部分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我国大陆研讨梵学习尚具有带动启示之效果,关于台海两岸梵学沟通更是助益良多。

四、文言佛典的精华集粹:《我国释教经典瑰宝》将佛典里具有思维性、启示性、教育性、人世性的章节作要点式的集粹收拾,有别于坊间一般[照本翻译]的文言佛典,使读者能充份享用[深化经藏,才智如海]的法喜。

今《我国释教经典瑰宝》排印在即,吾怅然为之作序,并藉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辅导编修;吉广兴等人奔波两岸,牵线搭桥;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瑰宝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因为他们的同舟共济,使得这项巨大的作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

《我国释教经典瑰宝》虽说是咱们精心擘划、竭尽全力的巨著,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众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年代之骚动,文明之激荡,学者教授于符合佛心,或有距离之处。凡此失漏必定甚多,星云谨以愚诚,请求诸方大德不惜指正,是所至祷。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

十地经论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我国释教经典瑰宝》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世释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青华化、文言化、现代化为主旨,力求佛经瑰宝再现当代,以粗浅亲热的相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努力推展人世释教竭尽全力,各种文明、教育作业繁荣兴办,全国际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修,蔚为我国现代释教之新气象。这一套文言青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端设想、擘划到广州会议执行,无不出自大师登高望远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注重支撑,乃有这一套现代文言之大藏经面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视点、全方位反映传统释教文明的丛书,取其青华,舍其艰涩,期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当代,也能为现代人供给学佛求法的便利舟筏。咱们祈望《我国释教经典瑰宝》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统佛典的青华书——我国释教典藉浩如烟海,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瑰宝》期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便利,所以挑选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法,以放弃杂乱的枝节。因为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视点,其间不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粗浅易懂的东西书——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少解读古藉的才能,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明之天书,明知其间有众多众多之生命才智,亦只能无可奈何,欲渡无舟。《瑰宝》期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粗浅粗浅的文言文字,供给读者邀游佛法义海的东西。应邀执笔的学者虽多具梵学素质,但大陆对文言写作之体会视点不同,表达方法与台湾有适当距离,构成编写过程中对深沉梵学素质与流通文言言语不易统筹的困扰,分身尴尬。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释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能够深化,门门是无限广大的证悟途径,惋惜缺少群众化的入门导覧,不易寻找捷径。《瑰宝》期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帮忙十方群众深化经藏,从先贤的才智中罗致营养,成果无上的人生福泽。可是大陆释教于[文明大革命]中断了数十年,迄今未彻底脱节马列主义之教倏框框,《瑰宝》在两岸解禁前即已展开,时局与环境尚有许多忌讳,五年来尽管排除万难,学者对部份教理之分析仍有不同之认知视点,不易涤除积习,若有未尽中肯之辞,则是编者无法之处,诚恳祈望硕学大德不惜垂教。

四、是解深化密的参考书——佛陀遗教不仅是亚洲公民的精力皈依,也是国际众生的心灵瑰宝,惋惜经文古奥,缺少现代化传达,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讨之训诂东西,释教怎么能扎根于民间?怎么普济僧俗两众?咱们期望《瑰宝》是百粒芥子,稍稍闪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视点或有缺乏,咱们开辟文言经藏的心意却是忠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则是咱们的诚心微愿。

在《瑰宝》绵长五年的作业过程中,大师发了两个大愿力——一是将文革浩劫断灭将尽的我国释教命脉唤醒复生,一是全力扶持大陆残存的老、中、青三代释教学者之日子活力。大师护持我国释教法脉与种子的深心悲愿,印证在《瑰宝》五年艰苦年月和近百位学者身上,是《瑰宝》的一个殊胜含义。

谨呈献这百余册《我国释教经典瑰宝》为师父上人七十祝寿,亦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之留念。诚恳感谢三宝加被、龙天护持、成果了这一椿奇妙积德行善,惟愿《瑰宝》的积德行善法永长流五大洲,让先贤的生命才智处处敲门有人应,普济国际公民众生!

十地经论 题解

《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共十二卷,是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著)的作品。印度世亲菩萨(又作天亲,四、五世纪人,古印度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所作,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为汉文。

菩提流文,又作菩提留支,意译为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僧,是大乘瑜伽系学者,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五O八年)到洛阳,敕住永宁寺,然后开端翻译梵经。所译经典,除《十地经论》外,还有《金刚般若经》、《入楞伽经》、《深密摆脱经》、《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等,共达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之多。勒那摩提,意译为宝意,中天竺人,北魏译经僧。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公元五O八年)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共译作还有《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终究一乘宝性论》四卷等。

关于《十地经论》的翻译,该书卷首之序文作了阐明,其间说,永平无元,魏宣武帝敕命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佛陀扇多,并义学缁儒十余人,在太极紫庭译此书。其时魏帝亲纡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劣势,至永平四年完结。此序文是北魏侍中崔光所作,崔光亲身参加了《十地经论》的翻译作业,所以其序文中所述,应当是可信的。

可是,流支与摩提对世亲之论的了解可能有歧见,所以各有教授,然后构成地论宗相州(今河南安阳)南道与相州北道两派(详见本书<源流>)。这样,便产生了另一种说法,以为此《十地论》先是流支与摩提各作翻译,然后才合在一起;或是流支、摩提、扇多三人分译,后人将三种译著合为一部而传世。此类说法载于《历代三宝记》卷九及《续高僧传》卷一、卷七、卷二十一处,是否符合事实,不得不存疑。

自晋宋至隋,《十地经论》的影响较为广泛。其时我国的大乘学者都注重通经,《十地经》便是讲论最多的经典之一,而世亲此论,天然被视为通解《十地经》之最有威望的作品,因此人们很留意研讨和宣扬。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具体阐明,而且对经中的内容也有许多严重发挥,它上承般若之学,下开瑜伽之宗,在释教开展史上占有不行忽视的位置。

论中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特别是屡次提到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用以阐明经中讲到的十二处起、三界“仅仅专心所作”等观念,这些都成为我国释教六朝年代地论宗的重要理论依据。《十地经论》既是地论宗所依之正典,又是后来华严宗得以建立之柱石,且对唯识等宗亦有影响,对我国释教极有奉献。

世亲之论释,依《十地经》本来次序,从初地至十地,每地皆是分段引经文,分段阐明其义。简直对全经(即《华严经·十地品》)每段都有具体阐释,保是省掉了经中的重颂以及地与地之间结前起后的偈颂,别的,经之第九地最末一段无阐明。

论中对每地经文内容都作了概括阐明。

初欢吉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比赛胜分等八个部分,序分包含讲此经之时、处及聚会之众菩萨称号等,三昧分说金刚藏菩萨入三昧,加分说诸佛加于金刚藏菩萨威神,起分说金刚藏菩萨出离三昧,本分略说十地,请分是菩萨恳请金刚说经,说发是正说十地,比赛胜分是说菩萨住初地中胜声闻、辟支佛。

第二离垢地依出人间道因清净戒而说二种清净,此二种清净即建议净与自体净,建议净说十种直心,自体净说离戒净(十善业道)、摄善法戒净和利益众生戒净。

第三明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果分四分,起厌行分说十种深念心厌行分包含修行护烦恼行、修行护小乘行、修行便利摄行,厌分是四禅、四空、三摩跋提(正定现前),厌果分即四无量等净深心。

第四焰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加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加分、对治修行增加果分,清净对治修行增加因分阐明十法明入,清净分指十种法智,对治修行增加分指修行菩提分法及助菩提分法,其果分指断灭众生我慢、解法慢。

第五难名胜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胜慢对治指十相等深净心,不住道行胜深善知四谛及十谛、利益众生勤便利,其果胜包含修行积德行善、教化众生、随顺人间智等。

第六现前地如第五地相同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仅仅三分都比五地愈加转胜,是以十相等法对治取染净别离慢。

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不同、彼障对治不同、双行不同、前上地胜不同、彼果不同等五种相不同,乐无作为对治不同是以便利智建议十种殊胜行,彼障对治指修行无量种及修行无功用行二种相,双行不同即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双行无间、无量智中殊异义庄重相现前专念、念念具足十波罗蜜大义、依大乘行波罗蜜、依教化众生行四摄法、依烦恼障增上净、依智障清净,前上地不同指便利行具足、得入才智神通行、功用行满意,双行果不同即得身口意三业清净,得殊胜三昧、起过声闻辟支佛地、念念中能入寂灭定而不证寂灭定、建议殊胜行。

第八不动地有总明便利作集地分、得净忍分、取胜行分、净佛疆土分、得安闲分、大胜分、释名分等七种相不同,总明便利作集地便是总明前七地之同相及别相,得净忍便是得无生法忍、清净天然无功用行,取胜行是得难入深行、同行深行、地步深行、修行深行、不退深行、离障深行、对治现前深行等七种深行,净佛疆土说器人间安闲行、众生人间安闲行、智正觉人间安闲行等三种安闲行,得安闲便是于三种安闲行中得十安闲,大胜分说智大、业大、积德行善大三种大,释名分包含地释名与智者释名。

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便利成果、智成果、入行成果、说成果四个方面,阐明教化众生成果全部之相,法师便利成果是依他利益而得自利益,智成果是依染净不贰法而说法,入行成果是随顺其才智而能照实知众生诸种心行、烦恼行、业行、根行、信行、性行、深心行、使行、生行、习气行,照实知众生三聚不同,说成果便是照实知众生不同相,随其摆脱而与缘由,照实知化众生法,照实知度众生法、说声闻乘法、说辟支佛性、说菩萨乘法,照实知说如来地法,照实为众生说法则得摆脱。

第十法云地说修行而令智觉满意,更胜于九地,论中说此地有八分不同,即便利作满意地分、得三昧满意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印象分、地利益分,便利作满意地分说善择智业,得三昧满意分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得受位分说成果具足诸相,入大尽分说智大、摆脱大、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等五种大,地释名分阐明第十地称号,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说此地菩萨胜过众生之神通力,地印象分以池、山、海、珠喻说诸地四方面积德行善,地利益分说信积德行善与供养积德行善。

咱们从其间节选了<初欢欣地>、<第六现前地>、<第十法云地>的大部分内容。之所以要节选此三地,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相关于其他诸地而言,此三地较能通实全面,从中能够看出《十地经论》的内容梗概;其二,此三地中的世亲之论,在阐明经文过程中多有重要发挥,而且世亲的发挥与我国释教的开展有密切联系。

就榜首方面的含义来说,初地是诸地之根底,也是经论的要点,在全十二卷中占了三卷。初地中的本分,经文讲述菩萨修行十地之愿善决议,一起略举十地之名;世亲之论则概括出六种善决议,规范十地所相应对治的十种联蔽,又对十地诸称号之由来逐个作了阐明。这些内容明显不仅仅限于初地,而是触及诸地,通实全书。

初地中的说分,经论正说菩萨住于初地,须厚集九种善根,为得九种佛智、因九种大悲而生无上菩萨心,此心生后,便逾越凡夫地步,建议念佛、念佛法等九种念心,生成转离全部人间地步等九种转离心,因此成果九种欢欣,远离五种畏怖,并日夜修集善极无厌足,然后求全部智地。这儿尽管是说初地,但其间的九种佛智、九种大悲、九种念佛、九种转离,以及求全部智地,都与其他诸地相通。如此等等,初地中连接全书之处甚多,为了解和研讨全书供给了底子头绪。

朝鲜华严宗的创始人义湘(曾与法藏同学于智俨)说:“《华严》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是底子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全部诸地积德行善故。”(注释:见法藏《华严一乘法界图》,《韩国释教全书》第二册第二页。)由此亦可见初地在《十地经》中的位置,所以咱们所选的内容,以初地为最多。

第六地中之经论,阐明缘由集观,闪现真如净性,引生无别离最胜般若智,在十地中起著承上启下的效果。第十地经论说菩萨于初地至九地中善择智业,得地便利满意,得三昧满意,离垢三昧等天然现前,得至全部智智受位地,这些都是说怎么在前九地的根底上从而修入第十地。第十地中的地印象分,选用比方的方法,通说从初地至第十地之上个方面的积德行善利益。以大池喻诸地修行积德行善,以十大山王喻诸地之上胜积德行善,以大海十相喻诸地之难度能度大果积德行善,以大摩尼宝珠之十宝性喻转尽巩固积德行善。由此可见,第十地中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概括诸地,起著总括全书的效果。

这样,这儿所选录的初地、第六地及第十地,初地是全书的开始,第十地是全书的完结,第六地则承上启下。此三地大概体现出《十地经论》的内容,能够为通读全书打下一个根底。

就在第二方面的含义来说,咱们节选原典,应该把要点放在世亲之论上,而不是放在经文,因为经文便是《华严经·十地品》,这应当在有关《华严经》的作品中述及。这儿所节选的原典中,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具体阐明,而且经常分析自己的见地。他所分析的观念,对我国释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初地经文中提到,凡夫之心堕于邪见,其认识被无明所遮盖。论中则依据经文概括出凡夫的九种邪见,其间第九种是“心认识种子邪见”。关于“心认识种子”,北朝地论师法上的《十地论义疏》卷三,以及隋代慧远的《十地经论义记》卷十五,都作了具体阐明,以为就缘由体性或赋性而言,全部存亡皆由心起。但《义记》以心认识为统说六识,而《义疏》则说识为第七识,第七识与前六识合为心认识,是存亡本源。经文中接著提到,因为无明所蔽,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便有名色萌发,即“名色共生不离”。

论中在阐明“名色共生”时,提出了经文中所没有的阿梨耶识,以为所谓名色共生,便是“名色共阿梨耶识而生”。世亲的这种观念,引起我国释教界的极大注重,由此,关于阿梨耶识之真妄问题,遂成为地论师南道与北道两派争辩的中心问题。《义疏》卷三和《义记》卷十四都以此阿梨耶识为真识,名色是邪行见之报果,依此真识而生。这代表著南道派,即地论师正统派的态度。

又如,在第六地中,经文提出了“三界虚妄,仅仅专心所作”的观念,世亲之论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挥,以为所谓专心所作,便是说全部三界都是专心之转现。基于此,世亲又把经文中所讲的十二缘起,归结为染依止观,而且阐明为“缘由有分,依止专心”。经文中还讲到还灭、摆脱,世亲又依据“依于专心”的道理发挥说,凡夫愚痴倒置,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摆脱”,而不就感动“我、我所”等其他处求摆脱。华严宗第二祖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卷三对此阐明说,世亲的意思是,应于梨耶缘起法中求摆脱,即用识境以治我境,以唯识智治我智。

别的,世亲又阐明经文中的“十二缘由分,皆依专心”,以为这便是说“二谛(真理、俗谛)不同”,是“专心杂染和合缘由集观。华严宗第三祖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则从而更明确地说,世亲之意,是所依心体为真理,能依之十二缘由支是俗谛;专心是真,杂染是俗;此心随染和合,染而不染。

世亲实际上是建议染(十二缘生)、净(还灭、摆脱)都归于专心,世亲此论不仅是六朝年代地论师们讨究的一个要点,是地论师讲说阿梨耶识缘起义的依据,而且也是后来华严宗理论构成的一个来历。

再如,在第十地中,经文重复论说佛智,世亲又对经文中所说的佛智作了进一步分析,阐明佛智便是全部种智、全部智智。十地所得之才智,都是佛智的组成部分。佛智自性常寂灭,远离烦恼无明,纯洁而无染。菩萨从初发菩萨心,通过十地修行,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即得佛智。可是,佛智与阿梨耶识是何联系呢?这也是《十地经论》译出之后,我国释教中所评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咱们所选的三地原典中,世亲发挥了经文之处还有许多,而且往往又为我国释教所发挥和开展,这儿不再逐个列举,诸者自会体悟。

《十地经论》的版别颇多,宋、元、宫、丽等诸本大藏经中均有录入,这儿节选的原典,是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为蓝本,间或以他底细校。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