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常用器物–钟的由来

  钟

  ‘钟’是释教的‘犍椎’之一,最初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所以也称为‘信鼓’。—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

  ‘钟’也是报时之器。‘钟’原本只要‘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便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半钟’的体积只要‘梵钟’的一半高度,所以称为‘半钟’。

  ‘钟’的体积巨细,有它必定的规范。古代的大型‘梵钟’,据广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记载:京师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钟’,用铜一万斤。又日本京都方广寺之‘钟’,高一丈五尺,径九尺二寸,厚九寸二分,重二万二千贯(一向为三.七五公斤)。一般的‘梵钟’,高约四.五尺,径约二尺左右。(上述的尺码,不知道是不是如今的我国尺度。)

  ‘钟’的材料:‘梵钟’多用青铜铸造,‘半钟’多用真钰铸造。‘真钰’也叫‘钰石’是一铜属的矿藏;炼冶之后,视之如金,赤而不黑。近世以来,已见有铁造的‘钟’了。

  ‘梵钟’悬挂在‘钟楼’顶层,‘半钟’则吊在佛堂后门檐下。寺院中置有专司‘晓钟、昏钟、斋钟、定钟’四时鸣钟的‘执事僧’—‘钟头’,准时敲叩。

  古昔年代,除了现已知道印度有‘钟’之外,在其时我国好像也有‘钟’,仅仅短少足资考证的文献罢了。据广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说:有‘大周二教钟铭’(周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唐麟德二年造)。

  又洛阳伽蓝记序有说:‘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天冷清,钟声罕闻。’

  另据高僧传第二十九卷:‘智兴传’说:‘隋大业五年,兴住京师禅定寺,司“时钟”之役。’

  又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郊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有‘文殊菩萨曾在五台山钟楼谷化现“金钟宝楼”之记事。’

  依据以上所引述的许多材料显现:后周以降,我国历代人士从前不断铸‘钟’。

  ‘钟’关于修道,有大积德行善。据敕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森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觉;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又经典中说:‘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

  又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全部恶道诸苦,并得中止。’

  又付法藏传卷五说:‘古月支国王,因与安眠国战,杀人九亿。因恶报故,身后化为千头大鱼,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极痛难忍。往求罗汉僧长(常)击钟声,以息其苦。’

  又高僧传(智兴传)说:‘有一亡者,通梦其妻曰:“我病死,生于阴间,幸赖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响震幽冥,同遭受痛苦者,一时摆脱。”’

  又大唐西域记卷一说:‘迦腻色迦王受恶龙请,建寺鸣钟,息其嗔心。’

  俱舍论及佛祖统记(智者传)也说:‘人命将终,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好心,能增正念。’

  又祇园图经大略说:‘祇园精舍无常院中,有银钟、颇梨钟(可能是‘琉璃钟’或‘水晶钟’)各四座(台)。银钟放置无常堂内,此堂乃病僧所住。僧病垂危,钟即自鸣,音中宣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僧闻音已,苦恼即除,如入三昧,得生净土。—银钟为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所造,颇梨钟则是月宫皇帝所造。及至佛灭度后,二钟各自偿还天界。’

  由于‘钟’有这许多的积德行善,所以释教徒应该尊重它。因而,但凡敲钟的人必先默诵‘愿偈’(即‘钟声偈’)。杂喻经‘偈’云:‘地点闻钟声,卧者有必要起。’古德也说:‘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前减福慧,后世堕蛇身。’

  敲钟用的‘钟椎’又称做‘杵’。‘钟’的敲击板眼,随著「门派’及‘方域’的不同,释教界没有一致的规则。便是常见的‘百八钟’的义解,也是不尽一致的。据我国的世典群谈采余说:‘钟声晨昏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盖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数。’这个说法乃尘俗所臆造,与释教无关。又有佛门中人说:‘鸣钟一百八下,以醒一百八烦恼之睡也。’此说也不见经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