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是什么,居士五戒的具体内容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咱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今日简略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含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间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释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落发人。由于落发人不必处理许多的尘俗业务,能够毫无挂念地将悉数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傍边,所以对落发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落发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求面临各种生计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而,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有必要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归于别摆脱戒。为什么称为“别摆脱戒”呢?所谓别摆脱,也即别别永久摆脱或别离永久摆脱的意思。别离摆脱的内在尽管有多种,但最主要的,便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摆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傍边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能够取得永久的摆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取得摆脱。

  是否悉数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摆脱戒呢?并非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人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合计十五条戒。也便是说,不杀生戒能够分为人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触类旁通,不予取(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差异三个层次的依据,便是曾经所讲的三个不同。

  相同,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条戒,包含人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能够分为三个层次——人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归于别摆脱戒,就要依据受戒人的动机来断定。假如一个人受持五戒的动机,是为了此生的健康、长命,为了来世能够转生为天人,或许具有功利、位置、产业、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人间五戒,人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差异的。

  包含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许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拟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间有些外道的戒律比释教的戒律还要严厉。比如说,释教以为:在走路的时分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许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分,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由于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行。但有些外道却以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别的,有些外道以为:即便在荒无人烟的当地,假如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私行饮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谨慎,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摆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归于别摆脱戒呢?由于,在不具有出离心的前提下,悉数的戒、定、慧,都只能归于人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便是在今后流通六道轮回的时分,能够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绝不会让咱们逾越轮回而取得永久的摆脱。比如说,假如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暂时性地让咱们脱离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完全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摆脱戒。

  而在具有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归于别摆脱戒。守持别摆脱戒,就能够令咱们取得永久的摆脱。

  别摆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摆脱戒与小乘的别摆脱戒。假如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摆脱戒,就有必要具有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摆脱戒的起码要求,假如具有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能够算得上是小乘的别摆脱戒。

  因而,如同受持菩萨戒之前,需求有不做作的尘俗菩提心,只需在尘俗菩提心的根底上,才干得到真实的菩萨戒相同,咱们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有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归于别摆脱戒,不然,就只能成为一种方式,而不能取得别摆脱戒的戒体。至于出离心的内在,咱们曾经现已讲过屡次。修持出离心的办法,便是四个外加行的修法。

  总而言之,不管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厉,假如不具有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释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摆脱戒,而只能称为人间的戒律。

  请咱们回头返观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时分,终究抱着什么样的意图。假如发现自己其时并不具有出离心,则从受戒之日起直至今日,咱们心中悉数的戒体,就并不是释教所说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种与外道相同的人间之戒。

  怎样才干使其变为别摆脱戒呢?是否需求从头受戒呢?不需求。要改动现在的现状,使曾经的悉数戒体变为别摆脱戒,只需从现在开始培养出离心。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咱们曾经所受的戒体当即就能够成为别摆脱戒。

  由于,所谓的戒律、才智、禅定,都是指或人心中的积德行善,这些东西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在生起出离心今后,出离心就会对原有的戒体起作用,既不需求放弃曾经的戒体,也不需求从头受戒,本身悉数的戒体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成为别摆脱戒。

  假如咱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扶植起无伪的菩提心,则曾经所受的戒体就能够成为大乘菩萨的别摆脱戒。

  曾经咱们也讲过,假如没有这两个关要,包含大满意都有或许变成人间法。已然连无与伦比的大满意都能够成为人间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样或许不成为人间法呢?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是通往摆脱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咱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培养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之前,或许大多数居士并不清楚怎样才干受持一个完好的别摆脱戒,今日了解今后,或许许多人都会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由于曾经自以为是的戒律、行善、修心等等,都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许多工作都需求从头开始。但这也没关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需咱们能捉住当下的机遇,就还来得及。

  戒律是为了标准日常行为而拟定的条款。因标准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在家戒、落发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为释教徒,假如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标准,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佛陀也讲过,只需先将一块布洗净,才干为这块布染上色彩。假如布上满是尘垢,就不或许染上纯粹的色彩。相同,假如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标准今后,才干在此根底上修行。

  作为居士,最要害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由于在喝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克己,在精力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发生,所以,为了维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拟定了酒戒。

  关于喝酒的规则,小乘释教内部也有两种观念。一种观念以为:但凡喝酒,都归于罪业;另一种观念却以为:关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由于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恰当的喝酒也不算是罪业。

  可是,从戒律的视点而言,大多数人的态度仍是站在喝酒便是罪业的一方。暂时不管喝酒是否有罪,只需佛陀在戒律傍边明令规则不得喝酒,咱们就应当严厉遵照执行。

  尽管跟着年代的替换、思维的变迁,传统的风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为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为过去式,新年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爱好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年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筛选的。

  有些宗教也规则了一些教条,但只需忠诚信仰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恪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承受。比如说,基督教以为,天主在六天中发明出了国际,第七天是歇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周日也应当歇息。假如有人在第七天不歇息,就会有罪行。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交兵失利的时分写信斥责英国政府,以为导致战役失利的原因,便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歇息而形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切当的依据,假如没有就很难压服他人。尽管人人都喜爱歇息,但这种相似规则星期天有必要歇息的种种理由,就有或许跟着年月的消逝而被前史的车轮碾得破坏。

  可是,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开展前进,即便在一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今后,任何人也不或许打破道德道德观念,而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需人人间需求平和与美好,就需求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假如不对杀盗淫妄的行为加以束缚,整个社会就会凌乱,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样或许有什么美好、平和可言呢?因而,佛陀所拟定的杀盗淫妄戒,是永久契合前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积德行善, 在经文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概括而言,则可分为现世的积德行善与来世的积德行善。

  现世的积德行善为:假如现世傍边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假如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才智;假如没有才智,就无法断除烦恼、取得摆脱。

  来世的积德行善为:《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释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也便是说,在满坑满谷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溢三千大千国际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藏供养诸佛菩萨,其积德行善也不能与在未法年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积德行善比较。

  佛经中还说过,或人在佛陀住世时,落发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可是,假如有人在人类烦恼极端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只是守持一条戒的积德行善,也远远胜过前者。这儿所说的戒,并不只是指落发人的戒,包含在家人的戒也是相同的。

  咱们能够计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么地可贵。“人活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数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则,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假如每世在年满二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求十世。能够在绵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韶光用来守持比丘戒,其积德行善应当是难以想象的,但与末法年代持戒积德行善比较,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假如能在具有菩提心的根底上持戒,其积德行善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积德行善,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非常具体,假如有爱好,咱们能够参看有关论著。

  受持居士五戒时机并非比比皆是,假如有这样的时机,咱们仍是应当爱惜。现在遍及存在着自称现已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假如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释教徒。

  由于,所谓的四众弟子,包含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塞)和居士尼(优婆夷)。只需在皈依的根底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干成为这四种人。假如不具有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为释教徒。所以,受戒是非常重要的,咱们一定要加以注重。

  怎样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间的戒条进行挑选的,除非不受戒,不然就有必要受持全戒。也便是说,假如要受比丘戒,就有必要受持悉数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相同。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相同,都能够依据自己的状况进行挑选。因而,在受居士戒之前,就能够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具体地了解一番,然后依据自己的状况进行挑选,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观念,这儿所说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传释教内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悉数有部与经部的观念。

  悉数有部以为:受戒的时分,有必要将五条戒悉数受完,不然就只能成为一般的行善,而不能成其为戒体。但在持戒的时分,就能够进行挑选,能持几条戒就持几条戒。

  但经部却对此观念不以为然,他们以为:假如受戒的时分现已将五条戒悉数受完,而在持戒的时分却并没有悉数守持,就应当归于犯戒。

  悉数的大乘宗派都不供认悉数有部的观念,而以为经部的观念是有道理的,所以,咱们也应当依照经部的规则去作。也便是说,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应当依据自己的状况进行挑选,能守持多少条就受持多少条。

  但有一点需求留意的是,酒戒是别无挑选的。假如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为完好的戒。改掉杀盗淫妄,都有必要建立在戒酒的根底之上,假如不能改掉喝酒,其他的恶业都有或许因而而引发,所以不能成为完好的戒体。

  可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便遭受命难,也无法做到不喝酒,那么这种人也能够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许悉数戒条,但却不能称之为戒律。不过,立誓断除这些恶业依然具有很大积德行善,所以,即便在称号上有所差异,在别无挑选的状况下,咱们仍是应当极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尽管如同没有挑选的先后规则,想受持其间的任何几条戒都能够,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要由于杀生的恶业最为严峻;其次,作为一个释教徒,咱们也不应该严酷无情地杀戮生命;别的,在经文傍边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悉数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称号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便是满意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气也越强。比如说,尽管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践的含义却有着大相径庭。因而,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咱们应当尽或许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要,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有必要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一起,也有必要受皈依戒,由于悉数的戒律,都有必要建立在皈依戒的根底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有人或许会置疑:在咱们朗读了三遍仪轨之后,善常识就会告知咱们现已得戒,但咱们所得到的戒体终究是什么?在哪里呢?

  悉数有部以为:咱们所受的戒体,是一种称为“无表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防洪水的堤堰相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真实的戒体,便是立誓从现在起直至脱离人世停止(尽形寿),绝不违反自己所受戒条的决计。但只是有决计,还不能成其为戒体,只需在自己有了决计,并参加了受戒典礼之后,才干具有戒体。

  假如有朝一日自己放弃了最初的决计,并作出犯戒的行为,原有的戒体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是否具有戒体并不奥秘,只需抚躬返视,调查一下自己的相续便心知肚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http:///53934.html

佛法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