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波且寺及阿底峡经堂

塘波且,又称索纳塘波且,意为大坝头烧制木炭的地方。位于琼结县境内,坐西朝东,背濒琼结季节河,亦叫做香波河,前为阿布山。塘波且寺创建于西藏佛教后弘期的火蛇年,即公元1017年,创始人为主梅·次程窘乃。据《黄琉璃》记载,次程窘乃生于后藏,幼年出家。他曾拜鲁梅·次程喜饶为师,掌握了大量的佛学经典,在佛学上很有建树,成为鲁梅门徒“四柱、八梁、三十二椽”之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西藏佛教后弘期有名的“十位智者”之一。

主梅·次程窘乃依照上师鲁梅的意愿,于1017年负责修建塘波且寺。该寺修成后,次程窘乃主持一段时间后,就将寺权交给弟子枯敦·尊追雍仲。自此,枯敦成为塘波且寺第一任堪布。枯敦·尊追雍仲出生在后藏,他拜鲁梅为师,深得鲁梅喜爱。当枯敦·尊追雍仲听说阿底峡要来雅隆一带传法讲经时,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觉康,供阿底峡起居和活动用。他得到阿底峡面授循导,成为阿底峡三大弟子之一,也是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阿底峡抵藏时,塘波且寺为前藏最大的寺庙。阿底峡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一些著作,还亲手制作过“唐休”(一种僧人的帽子)。由于枯敦为人傲慢,与阿底峡发生了矛盾。阿底峡一气之下背着东西离寺而去。当他从“娘古”渡口(今乃东温区渡口)登上渡船时,枯敦赶来,再三请求阿底峡返回塘波且寺。阿底峡执意不肯,只是把他戴的帽子送给了枯敦。

塘波且寺作为后弘期的主要寺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1世纪以后,该寺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经济来源不足等原因,塘波且寺渐渐衰退。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由甘珠尔活佛洛桑图旺主持于1916年修复。1945年再次维修时寺内仅有僧人5名,西藏民主改革前增至50余人。

塘波且寺原建筑基本被毁,现在看到的是1916修复后的建筑,主要包括经堂、佛堂、经场、觉康,占地8556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殿高三层,设有经堂、佛堂。大殿之前为经场,地面全用石料铺成,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米。大殿一层正东为殿门,门前左右有厢廓建筑。中部为经堂,也称阿底峡经堂,有柱12根,主供阿底峡师徒三尊、莲花生、宗喀巴、五世达赖铜佛像,均高1.5米。壁画有主尊画像以及各类菩萨和护法神像。在阿底峡经堂旁边的山腰上有一股泉水,清冷甘甜,大旱不干。据传是阿底峡在时出现的,被人们视为“神水”。经堂之后为佛堂,四柱。主供释迦牟尼,其左右为妙音、强巴佛,后为十六罗汉、八十药王以及帕木珠巴等五个噶举派高僧的舍利塔。经堂南侧为护法神殿,主供马头金刚像等。大殿二层为寺内议事办公之用。三层是文殊殿,供文殊菩萨鎏金铜像,高1.9米。另有阿底峡舍利塔和第一任堪布枯敦·尊追雍仲灵塔,均高1.9米。觉康在大殿东一百米处,一层六柱,供有阿底峡当时的等身像、仲敦巴像、枯敦·尊追雍仲像、莲花生像、十一面观音像,都是泥塑。

寺里原有的藏文物十分珍贵,有12部佛经是当年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还有手抄本《甘珠尔》108部、《丹珠尔》一套,以及格鲁派高僧所著医学、历算、天文等方面书籍。文G时期,除了大殿和觉康残存外,其余建筑和文物荡然无存。1985年,政府拨款开始维修,使塘波且寺重新发扬光大。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