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故事:阿底峡的开悟

禅者说:“日出方知天下明,无油怎点佛前灯。”如果你心中没有“慈悲”,没有“觉悟”,那怎么能够进入佛法深处呢?
————————————————————————————————————————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年少时,他在梦中曾得到绿度母的示现,劝诫他不要为世俗有刺的诱惑物牵绊,并告诉他在过去五百五十二生中他已经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并且是个博学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的苦海更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阿底峡认清重续自己的业力使命的必要性,毅然放弃了世俗的生活,出家为僧。他四处寻访证悟名师,在他们座下学习。在密续上师罗刹罗的教导下,阿底峡研读佛教三藏所有经典及梵文大乘经论,并按照那个时代的习惯,背诵了许多经典以及相关的注释。他成了一位博学、有成就的大法师。

一天,阿底峡疑惑地自言自语道:“哪一条路能最迅速地直接引向开悟呢?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无边之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寂静。那么还有可能达到开悟吗?”

“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呢?”这位年轻学者叹息着说。

具有神通的罗刹罗上师突然召唤阿底峡,仿佛洞悉了弟子的想法。

罗刹罗告知阿底峡说:“所有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无论是幻想,还是禅定的专注以及学问的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能精进不懈地常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会真正地开悟。”罗刹罗上师还预言他的弟子和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样,终将证得自利和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罗刹罗劝诫道,“执着于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要将别人看得比你自己更重要。如果你愚昧地避开轮回而追逐涅槃,要得到绝对的解脱是很困难的。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分别,使一切事务达到圆满,寂静常乐才可以获得。”

不久,阿底峡在菩提迦耶这个佛陀证悟的圣地绕行大佛塔时,遇见两位庄严的年轻女子。她们站在靠佛塔南边的莲花池畔,长得实在是太美了,绝不是凡人。

其中一位问同伴:“什么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修行方法?”同伴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如何能转身弃他人而不顾呢?”

第二天,阿底峡又去绕行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释迦牟尼佛曾在那棵树下静坐得道。阿底峡听到一位年老貌丑的乞妇告诉一位年迈的麻风病人说:“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释道,“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峡心想:“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最尊贵的到最卑贱的,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我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定,有所怀疑呢?”

第三天,阿底峡手持念珠缓缓地绕行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他听见佛像对小鸟说:“舍己为人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优先考虑他人,将胜利和光荣归于他人,自己来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阿底峡心中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当阿底峡凝视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时,他突然了解了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大师是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他寻访到金洲大师,在这位上师座下修习十二年,最终成为他的法嗣。

到了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已经成为备受欢迎的上师,每当他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字时,总是合掌当胸,闭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处学到了独特的“自他交换”,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将他人的负荷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一个特殊而主要的修持方法。

阿底峡在印度本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法师,并住在译戒香寺。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王族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到西藏教学。阿底峡向观世音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是否能真正利益彼邦。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前往,将对临邦有莫大的帮助。然而,如果他前往西藏,将于七十二岁死在异国他乡;如果他留在印度,可以活到九十二岁的高龄。阿底峡为了真正实现无我的菩萨誓愿,长途跋涉去了西藏。

阿底峡改革了西藏的佛教与社会,重整道德作为佛法的基础。在西藏,他授的佛教皈依戒实在太多了,藏民都称他“皈依班智达”。在阿底峡七十二岁那年,果如预言,这位佛法导师圆寂了。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