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时期佛像的艺术特征

清代的民间佛像和清政府的统治一样,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但是清朝从康熙年起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身也信奉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由于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大,为了做佛事或者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渐趋于简率、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康熙朝的时候佛像艺术性较之乾隆朝时期更高一些。

莲瓣在康熙时代早期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越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乾隆时代已基本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了,莲瓣的内层一般不再装饰云朵纹,绝大多数为素莲瓣,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莲座的最下缘已不再是明代和康熙造像的直壁样式,而是一律制成圆隆形,给人以圆润肥厚之感。乾隆朝佛像面相较康熙时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型偏方圆,面相丰满,五官刻画程式化,鼻子有的简略地做出三个面,呈三角体,较为生硬。康熙朝佛像的眼睛是写实性的眼,上眼脸呈圆弧形,外眼角略上挑,很为生动传神;而乾隆朝的眼,上眼脸向下垂,弯度很大,呈俯视形。

康熙时期造像尚多红铜,而乾隆时期造像几乎多用黄铜,铜质冶炼精致细密,造像器壁厚实严谨,触手感觉生硬干脆,分量沉重,若用金属敲击,发声清脆悦耳,俨如铜铃。另外乾隆时期佛像鎏金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又金质较稀薄,这与康熙时期的佛像鎏金金色偏橘黄、中黄,金质较厚,色泽悦目灿烂,有着明显区别。

乾隆皇帝本人精通和信奉藏传佛教,他在紫禁城和承德外八庙共建了八座六品佛楼,按照下品、上品、上上品、瑜伽品和般若品六个佛教修行的等级,铸造了数千尊佛像,这些佛像台座正面都铸有官款,背面按品刻佛像的名字,本身艺术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是官造,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伪品也随之上市。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