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故事:何必更问浮惹事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果河沙梦积德行善。——北宋·王安石《梦》

鸟窠道林禅师居住杭州西湖喜鹊寺,他九岁落发,二十一岁在荆州果愿寺受戒,随后云游四海。一次途经孤山永福寺,偶遇韬光法师并拜在他的门下当仆人而悟道。后来独自到秦望山,看见一棵松树枝繁叶茂,藤盘萝绕,整个树冠如一顶巨盖,所以挑选在这上面栖止修行,他的行为就好像鸟儿在树上筑巢相同,所以其时的人把他称为“鸟窠禅师”。

唐元和中年,大诗人白居易在这个当地当官,他对鸟窠禅师的道行敬慕已久,此刻总算有时机进山访问禅师了。有一次他来到秦望山访问鸟窠禅师并用诗偈问道: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师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惹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也用诗偈回答道: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势一起;
何必更问浮惹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梦如幻,变化无常,时间短易逝,谁能事前想好做什么样的梦,谁又能在梦中改换梦境。可是如果能体悟到“无生”的道理,逾越“去”、“来”的约束,生命就能在宽广的空间里不断地扩展延伸,不生不灭。

后来,白居易在佛法中找到安居乐业之所,成了一个忠诚的佛教徒,遍访名山高僧,又把他的住所布施给寺院,并命名为香山寺,自号为香山居士,从此醉心念佛,吟诗作偈,为了表达他信佛有得的心境,他作了一首诗: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改日当作此山僧。

诗中意境清闲、飘游,确实是沉浸在禅的国际之中。

白居易皈依鸟窠禅师,忠诚学佛,从他的诗中还表现出他来生落发为僧的意思。他不光参禅,并且仔细修习净土念佛,他有一首《念佛吟》说:“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走。何故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朝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也作么生,不达又怎么?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由禅到净,然后禅净共修,他的日子愈加丰厚充分起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