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弥·释迦益希(993-1074)

卓弥·释迦益希(993-1074),是西藏拉堆地区芒喀人(今拉孜县境内),是后弘期初叶西藏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被萨迦派奉为实际开创者。当时,西藏地区佛经在遭受朗达玛灭佛的打击后处于恢复阶段,鲁梅等卫藏十人从青海学经回到西藏,维修和新建寺庙,摄徒传法,从学者十分踊跃,而且得到当地地方势力的大力支持。占据西藏拉堆地区的扎西孜巴王及其三个儿子曾致函学经回来的洛敦·多吉旺秋,请他或派遣弟子来拉堆建寺弘法。洛敦·多吉旺秋派两个弟子释迦循努和益希尊追前往。他们在拉堆二百多名僧人当中挑选出卓弥·释迦益希和达洛·循努尊追、朗·益希循努等人,于章巴江寺授予比丘戒。经过供施双方的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卓弥和达洛二人前去印度求学。临行前,吉祥军等地方官员要求他俩学到“佛教之根本戒律;佛教之心要般若;佛教之精髓密法”后回来。

卓弥和达洛二人肩负着振兴西藏佛教、正确介绍佛教经典的重托,带着大量黄金先来到尼泊尔,从班智达寂贤学习声明学和其他密法。经过一年的严格训练,他俩掌握了梵文和有关翻译方法。卓弥得到了“译师”称号。

卓弥再从尼泊尔直奔中印度的超岩寺,从六大守门师学习。按照史书记载,卓弥·释迦益希花了8年时间,在东门师寂静论师(辛底巴)跟前学习戒律、般若和集密口诀;从南门师语自在称学习真实法;从西门师慧生寂(喜饶窘乃卫巴)学习护外魔之障的口诀;从中门师宝金刚和智吉祥学习护禅定心之障的口诀和护身乱之障的口诀;从北门师那若巴学习消除三苦的口诀,建立了法缘,通称为“卓弥六门法缘”。
达洛则热衷于游山玩水,朝礼圣迹,学法很少,没有获得什么成就。

离开超岩寺,卓弥译师来到东印度,就学于般若因札茹孜(慧王明),受到灌顶,重点攻读道果教授。从藏文资料记载来看,卓弥受《喜金刚》灌顶后,由于所带黄金用完,便告别般若因札茹孜匆匆返藏。吉祥军等人知道他返藏的消息后,专程到吉隆迎接。卓弥在拉孜岩洞待了两年,一边校订所译经典,一边摄徒授教。两年后,卓弥带着吉祥军等人提供的黄金,再次到东印度,继续从般若因札茹孜学习道果教授,前后共用了四年的时间。回到西藏后,在当地势力的资助下,卓弥于1043年在今拉孜县芒喀修建了牛姑隆寺(又名娘姑隆寺),收徒专讲道果教授,间或隐居拉孜岩洞修行。1044年的一天,卓弥应朗塘噶尔波牧人的邀请准备去讲经时,接到班智达迦雅达惹(或迦耶多罗)派人送来的书信,信中说他要来西藏,请卓弥前去迎接。卓弥接到信后,急忙赶到贡塘(今吉隆),把迦雅达惹接到牛姑隆寺。两人约定班智达传授所有教授,卓弥愿献黄金五百两。5年中,卓弥学到了印传所有道果教授,以及其他密法。1074年,卓弥译师在牛姑隆寺圆寂,时年82岁。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