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泰国九大圣僧之一,大成尊者

阿姜曼圣僧被誉为“现代阿罗汉”,为泰国森林派大宗师,一位备受推重的禅坐大师。

阿姜曼圣僧生平:


阿姜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15岁入本村寺院作沙弥,好学强记,活泼、斗胆、广能。两年后从父命落发,22岁决意再次落发,1893年6月在乌汶城边的里亚寺受具足戒,入阿姜索在该寺的禅堂修佛随念、不净观、身念处。

曾与阿姜索结伴行梵衲行数年,之后独安闲泰东北与北部、寮国、缅甸山林间长时刻游方梵行,探究灭苦之道。修成深度定力、调服自心之后,下行到中部,在曼谷巴吞旺寺度雨安居,其间屡次造访一位同乡上座——波罗曼尼瓦寺住持、闻名学者优波离长老(1856-1932),印证体会并讨论进一步密布观禅理论。雨安居完毕后他来到中部山区的几处窟窿静修,特别是在那空那育府传说中恶灵出没的萨里迦山洞独修三年,成果非凡。


当时他想到早年游方时曾遇见许多梵衲僧在泰东北遍地修行,又回想自己曩昔无善常识点拨、修行脚步的缓慢,升起了慈善之心。他所以下山回到东北(约1919年),把自己从头敞开的修证之道先傳给了他的教师阿姜索,不久弟子与护持者接踵而来。他与阿姜索不只傳授禅定法门,并且为使弟子瞄准最高方针,对他们的个人习气、价值观与调查力,作彻底的从头教育。阿姜曼在东北点拨了一批弟子,自知未完成最终一步,有必要再次加快。

机缘老练时他只身离去(约1928年),在巴吞旺寺再度雨安居,又与优波离长老共读经文,深受这位学者的推重。雨安居完毕后他来到北部的清迈,独安闲山里日夜修行,不久成果。他在清迈区域游方教化11年,1940年被乌汶弟子请回客籍。


阿姜曼终身大部分时刻在遍地游方,直到生命的最终五年,才久居色军府的班农伏寺,1949年圆寂。由阿姜索与阿姜曼复兴的泰国林居禅修傳统,不只傳遍了整个泰国,现在已安身海外。

问∶我很刻苦修行,但好像尚无一点音讯。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摆脱或求开悟之心即成摆脱之妨碍,这一点十分重要。你能够日夜精进不懈,但若仍有希求心,则永久不能取得涅槃,此求摆脱之欲会导至疑问和掉悔。不管你修行多么持久多么卖力,才智决不会从愿望中发生。因而,只须很单纯地放下,警醒地观照身心,不行有有所得之心,乃至不行执着修行或要开悟。

问∶关于睡觉,该睡多久?

答∶别问我这个问题,我无法告知你。对某些人而言,均匀每晚睡四个小时就好了。不过,重要的是,你要观,并且了解自己。若成心少睡一些,会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难坚持正念。睡太多会令人昏沈或掉举。因而,要发现自己本来的步骤。这有必要细心观照身心,澄清楚实在需求的睡觉时刻,才干把自己调整在最佳的状况。醒来以后又翻身小睡顷刻是有害修行的;当眼睛一张开就要坚持清醒了。

问∶关于用餐,该吃多少?

答∶这个问题跟睡觉相同,你有必要了解自己。食物应合适身体所需,当视之为医药。你会不会在餐后感到昏沈?或许日益增胖?若有的话,当停下来,调查自己的身心。毋需吃得太快,要查看自己吃的份量,然后找出生理天然的需求。遵循梵衲行(苦行),把全部的食物盛于钵内,这样就能够简略的看出自己取量的多寡。用餐时当坚持清醒、要了解自己。修行便是这么一回事,毋需独出机杼,仅仅观照。观照自己,观照心里,天然会了解自己修行最恰当的步骤。

问∶亚洲人和西方人的根器有没有不相同?

答∶底子上是没有不同的。外在的风俗和言语或许各异,但全部人类的心性是相同的。东西方人的贪瞋都相同,苦楚以及苦的止息也是人人皆同。

问∶修行是否须研读许多经论?

答∶佛法不从书中求。你若想要亲证佛陀所说,不须埋首书堆中。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想法是怎样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只需清醒地观照着。这是直探佛法本相的办法。修行要天然,日子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时机,都是佛法。当你做日子中的琐碎工作时,试着坚持清醒。像在倒痰盂或清扫厕所时,不要觉得这样做是在利益任何人。倒痰盂里也有佛法,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安坐不动才是修行。有些人诉苦他没有满足的时刻打坐,请问你有没有满足的时刻呼吸?修行是自己的事,不管做什么事,要坚持清醒和天然。

问∶咱们为什么不能每天跟教师面谈?

答∶你若有疑问,欢迎随时来问他们,但毋需天天面谈。你的大大小小问题,我若逐个不漏地回答,则永久无法澄清自己心里的疑团。你有必要自我检证,自我谘询,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每隔几天的开示要细心倾听,然后拿它跟自己的修行对照。两者为同?为异?我为何有疑问?起疑情的是谁?唯有透过自我检证才干了解自己。

问∶有时候我担忧犯了比丘戒,若不慎杀了蚊虫是否有过错?

答∶戒律和品德是修行的柱石,但不行盲目地执着条文。关于不杀生或许持其他的戒条,重要的是其动机,对自己的心里要一览无余。毋需过度担忧比丘的戒律,若善加护持是有利修行的,但有些落发人竟老担忧那些琐碎的条文而寝寤不安。戒条不是要成为担负的。咱们这儿的修行,戒律是个根底,好的戒律加上梵衲行,然后亲自力行。关于许多辅佐戒律以及二百二十七条戒都能了然于心,细心恪守,会有极大的利益。戒律使咱们的日子俭朴。不要对行持戒律有疑问避免思虑纷飞,只需单纯地坚持警醒。戒律使群众调和共处,使僧团顺畅运作,从表面看来人人所体现的都共同。戒律和品德是进入定慧的敲门砖。咱们善持比丘戒和梵衲行,束缚自己的日子俭朴,约束个人具有的物品。因而在这个道场里,咱们彻底奉行佛陀的教法∶去恶向善,日子简略,仅足以坚持底子的需求,净化心里。也便是,不管行、住、坐、卧,不管什么姿态,都要留意调查自己的身心,都要了解自己。

问∶有置疑时该怎样办?前些日子我置疑自己的修行,或许置疑是否有前进,不然便是置疑辅导我的教师,使自己堕入烦恼傍边。

答∶置疑是天然的现象,每个人修行都从置疑开端,你可从中学到许多。重要的是,不要与它认同而堕入其间。置疑会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转,相反地,要调查整个置疑的进程,看是谁在置疑,看它怎样来又怎样去的。这样你就不会被猜疑牵着鼻子走,你能够跳出它,心里趋于安静,并且看清全部现象的往来不断。只需把你所执着的放下,放下置疑,单纯地调查。这是对治置疑的办法。

问∶关于其他的修行办法,应怎么看待它们?这几天见到了许多的教师,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禅修办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乱。

答∶这比如进城,有人从北方,有人从东方,还有其别人从许多条路途皆可抵达。这些办法一般仅仅表象的不同,不管你走那一条路途,走得快或慢,倘若你是清醒清楚的话,那么它们的成果都是相同的。重要的是,全部好的修行办法都指向去掉执着。最终,连全部修行的办法都要舍掉,对教训你的师父也不行执着。若有一种办法能导致烦恼的止息,去掉执着,那它便是正确的办法。你或许想云游参访其他的教师,修学其他的法门,并且有的人已如此阅历一番了。

这是一种天然的需求。你将会发现,即便问过一千个问题,知道许多不同的法门,也不能带你抵达真理的岸边,然后,你会厌恶的。你将会发现,唯有停下来,观照自己的心里,才干发现佛陀所讲的,毋需往身外去寻求。你必然回过头来面临你自己实在的赋性,在此你才干了解佛法。

问∶很屡次我看到这儿的落发人都没有在修行,他们看起来既肮脏又不坚持正念,让我感到不舒服。

答∶光留意到人是不恰当的,这无益于你的修行。你若起烦恼,要看的是自己的烦恼,倘若别人没修行,不是个比如丘,也毋需你来批判结论。才智不会从留意别人的过错中发生。落发戒是个人修行的东西,不是要拿来当作批判挑剔的利器。无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别人刻苦。重要的是,观照自己,这才是修行之道。

问∶我一向十分细心地操练收摄六根,眼睛经常坚持低视,每个微细的动作都做到警醒清楚。譬如说,用餐时,从咀嚼、品尝到吞咽,都花好长的时刻去调查每一动作的触受。每走一步也都小心谨慎、慎重其事。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收摄六根是适合的修行法,咱们应整天都坚持警醒,但不行做得太过火。吃饭、走路以及任何动作都要坚持天然,这样才干从当下的状况中培育自发的察觉力。

不用故意做作,把自己逼成奇形怪状的,不然,这也是另一种贪。修行要不缓不急、源源不断,你若做得天但是清醒,才智也会天然发生。

问∶打坐有必要坐好久吗?

答∶不用要。坐上好几个小时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以为坐得愈久必定愈有才智,我曾看见鸡在鸡窝里坐上好几天呢!才智来自于,不管你的身体做什么动作,你都是警醒而清楚。修行应该从清晨醒来那一刻开端,继续到你晚上睡觉之前。不要介意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坚持清醒清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天然的寿数,有的人六十岁会死,而有的人到九十岁才死。

所以,你们每个人修行步骤也不用共同,不要去想或担忧这一点。试着坚持清醒,让事物依它天然的规律进行,这时不管你处在怎样的境地,心里都会愈来愈安静。它比如森林里一泓明澈的池塘,全部美丽和稀有的动物都跑来喝水,你清醒地看见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美丽稀罕的动物来了又走了,但你仍寂然不动。烦恼会发生,但你能马上透视它们。这是佛陀获致的慈祥和美好。

问∶我的杂念依然许多,当我想坚持清醒时就妄念纷飞。

答∶不要担忧这一点。试着把心安住在当下。不管什么想法生起,只须看着它,随它去,不要想祛除妄念,这时心天然会回复它本来的状况。不要别离好坏、冷热和快慢。无人亦无我,底子没有一个能操纵的我。让全部天然展示。讨饭时,毋需特别做作,仅仅慈祥地走着,看着心。毋需执着要闭关或隐遁。不管身处何地,坚持天然,警醒观照,藉此知道自己。

猜疑若生起,看着它的往来不断。便是这么简略,全部无所执。这比如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时刻就会碰到妨碍。当你遇到烦恼,只须看着它、放下它,就逾越曩昔了。别眷恋已阅历过的烦恼,也别预期没有呈现的困难。专心于现在,全部皆在改变傍边,不管遇到什么境地都不要执着它。当修行天然涌现时,心灵就会趋于它原有的调和状况,全部境地都将仅仅生起和消失。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