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五种状况,你归于哪一种?

  人生毕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也是一个研讨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讨人生哲理的人,如同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讨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了解与知道,是有意义的。

  关于人生的查询或观念,名人皆有其不同的观念,约略可以分红四种: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不注意人生,不了解人生,因此糊糊涂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第二种是不置可否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知道不清,自己没有主意,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由于涵养而顿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毕竟是什一回事,例如释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朗然大觉,彻知世界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本相是业力轮迥的顺生与还灭算了。现在再来阐明释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分析与原理的查询,大约可以分红五项:

一、时间短的人生

  人生是时间短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一般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时间短的见地,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便是阐明人生不是龟龄永生,而是时间短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青丝,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描述人生的时间短,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青丝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人世,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跑得更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关于人生领会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许?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可以体恤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一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夺时间吃苦,向道之心才会诚实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果。

  释教对人生底子的查询,如小乘释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幽静。前二法印是阐明人世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时间短的真理;了知人生时间短,争夺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到达“涅槃幽静”的出生的脱节地步。因此释教体恤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时间短,它的真理是要人前进警觉,从速修善,不要把时间虚弃,空过终身,并非说因时间时间短,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低沉厌离的短见,走上躲避实践的行径。

二、多苦的人生

  人类一同的心思,都是苟全性命,爱乐厌苦的;但实践上,人类偏多苦楚,虽然亦有高兴,而那些高兴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苦楚呢?照佛陀的领会,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人世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便是遭受苦楚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岁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锺,关于人生已无趣味。三是病苦,病魔侵袭,曲折床第,痛楚嗟叹。四是死苦,死神莅临,人世千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资产,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仇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短缺,精力的需求,都不满意,苦楚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力都有缺陷,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以前造了业因,当代是谁都不免要受此八苦的折磨与磨折。

  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苦楚。五欲分有表里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心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喜好赞誉的名欲,贪心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喜好,假设达不到希望,自然会感到苦楚。这种种苦楚,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实践,所以释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讨人生的苦楚又是怎样来的呢?佛说得很浅白:是由于每人以前看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上的苦报;若我们要未来不遭受苦楚报,有必要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释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从而改造身心,使之为满意的,不但美化身心,还要净化疆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躲避实践,低沉自了。以释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释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幻觉。

三、还债的人生

  还债的人生,是阐明实践的人生,是来归还以前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干阐明;并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需要广明以前,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身后,依循着因果理则,不断不停的持续发生善因善果、或恶因后果。简明地说:便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后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后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以前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以前做了人道的业因,此生就被牵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了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此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相同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不同,相同是天人,有胜劣、高劣等不同,相同是畜类,有美丑、寿夭等差异,这便叫做满业,既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跟着各人宿世做的各异不同的业因,而受着不同各异的享用。说个譬喻,引业恰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归纳,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归纳中填上种种不同颜色的斑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

  至于共业、是由于宿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一同类似的当地,故当代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是类似相同的。如我们住在一个当地,所感受到环境的好坏亦多是类似相同的,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类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贪富悬殊,苦乐迥别,这叫做“别业别报”,便是由各人以前所造的业因各异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但是,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人世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为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崎岖、穷途潦倒呢?这在释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阐明:

  1、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青勤劳作业,垂暮成为富豪。或上一年杀害人,本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简略信解。

  2、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缘由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遭受苦楚,因其以前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遭受苦楚报;而此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横而常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以宿世曾修善行,此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间便含有凌乱的缘由果报的成分。

  3、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缘由未熟,不但现在来生未见受报,或许过了许多生许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缘由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重之恶报,但因他中心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功德,业报虽难抵销,而可不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改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别改变的景象。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假设他能悔过修善,又有长的时间答应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少水中,其味咸苦,若许以时间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多水,咸味完全化淡,是不无或许的。

  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我们来作人,便是来还债的,所以人生爸爸妈妈,子女、爱人、戚眷的联络,亦是一种债款的联络。所谓“无缘不成爱人,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爱人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作业顺利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生,你就倒运,恰似“扫把星”来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工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直接的债款联络,其他的朋友或他人,种种盈亏消长,是直接的联络,也无非是在相互索债还债吧了。

四、奉献的人生

  奉献的人生,是一种有崇高意义、有出色价值的人生。这种人生不是狭窄渺小的,该是锱铢必较的,他不为个人的利益方案,而是凡事都为国族、社会、大众想象,所以他能看得破,放得下,又提得起,为世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结壮做人,廉洁奉公,把自己的悉数,都可奉献给他人,给他们崇奉的宗教,或救助救苦。这种人生的做法,很靠近大乘释教的行者,因他的愿力,不但自度度人,还要普度悉数有情,普救悉数众生的磨难,因他发有“四宏誓愿”,方针是在“自未得度而先度人”,拔刀相助,拔刀相助,牺牲自我,为人类服务,“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他最大的抱负,最高的目的。

  像这种能奉献的人生,一定是对人生的本相,有正确的、深化的知道,眼光远大,胸襟开阔,毅力崇高的人物。在各种宗教或学说中,或许都有这种眉横大忧,怀有雄伟的不世才人,而释教徒中有学习大悲菩萨的行者,都是过着奉献人生的日子,举目皆是,并不希罕。

五、脱节的人生

  人生是时间短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捆绑捆绑的人生”,是归于人世法的,所以不得脱节。而我们学佛所寻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脱节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力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安闲,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到达脱节的目的,但是人生缺陷多苦,毕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念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瞠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议论不休。佛知其事,奉告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悉数饥渴、淫欲、瞠恚、惊骇,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存亡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脱节,但这脱节的地步,毕竟怎样才干到达呢?简略地说有三个条件:

  灵通无我

  人生不得脱节,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捆绑自己,故要免除捆绑,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结构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缘由”,由无明而造工作,由工作而感妄识入胎,开端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单个,叫做名色。名归于精力效果(妄识),色归于物质效果(精血)。这二种效果具体化,明朗化,就演变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便是物质,受想行识便是精力。由这精力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予的身体,迷之者执认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才智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本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笨假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遭受苦楚呢?经此了解的觉悟,破除愚笨的迷执,人生就会开端走上脱节的大路。

  舍离爱取

  人能了解无我,就会拾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缘由中的两支,归于现在执着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地步,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地步。前者叫做“自体爱”,便是执着有我;后者叫做“地步爱”,便是执取我的悉数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地步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假设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倒置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行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灵通无我无法,心里不再爱着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地步,所以人生就脱离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脱节。

  坚立正见

  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干自由安闲;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脱节门,假设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脱节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存亡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脱节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知道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着,造业遭受苦楚。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求的。假设见地不正,思维误差,则由思维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存亡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时间不行。这涅槃,便是人生脱节最高的地步。

  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脱节,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了解的人生,有思维的人生,应要向上寻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毕竟的归宿;不然混混噩噩,花天酒地,散漫无章地虚度年光岁月,空过终身,老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

http:///54109.html

佛法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