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故事:水泡喻-梵学常识

《杂阿含经》记载: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中印度阿毗陀处的恒河滨。傍晚的时分,比丘们都集合在佛陀的面前,倾听开示。佛陀是最懂得对症下药的人,也是最懂得因地制宜的人,这一天,佛陀就用大自然的水泡来说法,告知比丘们说:

诸比丘!比如大雨,水泡一同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别离。谛观思惟别离时,无一切、无牢、无实、无有巩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这意思是说,下大雨时,一般的人仅仅看到水泡的生起和灭去,或许会有一些无常的感触,可是这是不行的,要深化一层地调查、思维和分化,要像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由「雨水」碰击「地上」而生起,这一片刻的碰击,便是一个缘由和合的进程,在这进程中,没有主宰者、掌控者,假如没有雨水就没有水泡,没有地上也相同没有水泡,没有碰击当然也没有水泡,这一小小的水泡所展示出来的便是缘起的规律,经由细心地调查和分化,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无一切、无牢、无实、无有巩固,因此对水泡不生起执着的心思。

佛陀说完水泡的譬喻后,接着说:如是比丘!诸一切受,若曩昔、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别离。谛观思惟别离时,无一切、无牢、无实、无有巩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这意思是说,咱们要像生物科学家相同,细心调查和剖析感触的品种。感触是经由六根别离生起,因此有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等六种感触;每一种又细分为十二类的感触:内受、外受,粗受、细受,舒适、丑受……佛陀举出这些类别是要咱们注重这一现象,细心调查剖析,才干不再被感触所利诱。

接着,咱们要进一步调查剖析这些感触的生起进程:感触是由根和境的触摸而生起,就像水泡是由地上和雨水的碰击而生起。

例如,眼根触摸到美色的这一片刻生起了眼识和高兴的感触,耳根触摸到噪音的这一片刻生起了耳识和苦楚的感触。假如不能看清感触的无一切、无牢、无实、无有巩固,咱们必定依照着习性的运作,对高兴的感触生起贪爱之心,对苦楚的感触生起瞋恨之心。人们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有感触的生起,而且跟着感觉跑,这便是苦楚轮回的产因。

为了不再跟着感觉跑,佛陀要咱们看清这些感触是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何要看清感触是如病、如痈、如刺、如杀呢?这是为了对感触产生厌离的心思(这种心思称作厌离想),不再为寻求感触而疲于奔命。为何要要看清感触是无常和苦呢?这是为了认清感触的缺陷,产生过患的心思(这种心思称作过患想)。对为何要看清感触是空和非我呢?这是为了认清感触的真实性质,生起无一切、无牢、无实、无有巩固的心思(这种心思称作实义想)。

佛陀讲完经后,一切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训。


随机文章: